3:科教卫新闻
3上一版    4下一版   
2021年12月24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依水塑城”的青浦为民打造“温暖家”

上接第1版)新城的中央商务区地形结构将呈现若干个小岛及半岛型地块。

以青浦区江南特色阡陌纵横的水系及绿化网络为基底,在金泾河、陆行泾、油墩港、老通波塘、淀浦河、东大盈港、上达河等“五纵四横”的骨干水网体系中,依据历史脉络、水系宽度、风貌禀赋和贯通程度等要素进行评估,筛选出以淀浦河、东大盈港和上达河为主的“上字型水脉”形成区域景观骨架。其中,占地45公顷的“青浦之芯”岛及周边将打造一平方公里的上达城市公园,并将借由四通八达的水系,引入水上交通。

“计划在上达河构建2条水上巴士,设置5个游船码头、6座步行桥结合东大盈港,这里将成为水上交通的实践区。”青浦新城公司副总经理张浩在一旁补充道,“届时这里将是开窗见绿、出门见景、百步见水。”

(三)

东联大虹桥、西接苏浙两省,背靠虹桥枢纽,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令青浦区成为重大战略机遇的交汇叠加之地。进博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新城建设……让青浦从昔日的远郊农村一跃成为直接承载国家和上海重大战略任务的发展前沿,从“上海之源”迈向“上海之门”。

“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枢纽门户而不懈奋斗”,在刚结束不久的青浦区第六次党代会上,区委书记徐建以此为题,浓墨重彩地阐述了加快建设国际“枢纽门户”对青浦实现全面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周,构筑青浦立体交通体系的又一条钢铁大动脉官宣落地。“东起虹桥主城片区,西至水乡客厅,途经闵行、青浦两区,衔接江苏省规划水乡旅游线以及浙江省规划嘉善至西塘线等线路。”提及这条青浦等待已久的消息,徐建难掩喜悦之色:“全长50公里的上海示范区线,设置8座车站,其中7座在青浦境内。”

为了迎接这条上海示范区线,青浦新城规划早已跨前一步,一座体量庞大的地下TOD三线换乘枢纽将成为中央商务区的核心驱动力。届时,市民游客在这里可实现轨交17号线与两条市域铁路即嘉青松金线和上海示范区线的换乘。“这座三线换乘交通枢纽不仅将改善青浦东西向交通,使青浦和中心城区衔接更加紧密,实际上它也是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无论是跟江苏吴江、嘉善嘉善,还是松江、闵行的对接都将更加方便。”

这些年来,青浦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机遇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过去5年,青浦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2020年完成119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2020年实现583亿元“。三大两高一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大批行业龙头落户,上市企业增至29家,形成了快递物流、绿色金融、软件信息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会展商贸、北斗导航、新材料和人工智能等一批百亿级产业平台。

未来,3条钢铁通道在青浦中央核心区交汇,无疑将使“上海之门”青浦构建国际“枢纽门户”如虎添翼。

(四)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这两年青浦可谓不遗余力。”在徐建看来,人才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新城建设和国家战略发展机遇已经吸引众多年轻创业者把目光投向这里,“随着人才强区战略和‘长三角人才港’的建设,未来5年,青浦的高层次人才和高学历创新创业人才总量将翻一番。”

崔彧玮,15岁进入“科大少年班”,25岁取得了美国马里兰大学“计算神经学”博士学位,后入职硅谷著名人工智能研究机构Numenta。2016年学有所成的崔彧玮选择回国创业,将其擅长的国际前沿AI低算能类脑技术用于商用清洁机领域。

去年,崔彧玮决定二次创业,成立汤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并将公司注册在了青浦赵巷的长三角赵巷科技绿洲。青浦长三角腹地的独特区位优势是崔彧玮考虑的关键因素:“我们工厂在常熟,从虹桥枢纽出发到苏州北站,出租车到厂区,不到1个小时就能到,而且工程清洁机的零部件上下游企业都积聚在苏州周边,采购方便。”

让这位90后CEO更为欣喜的是,今年企业广揽英才时,不少优秀工程师不再因就业地在青浦而思量再三,“交通便捷,生活成本适中,加之青浦在扶持创新企业、增配人才公寓等方面不断加码,在青浦安居乐业是很不错的选择。”

伴随着青浦新城建设加速推进,像崔彧玮这样前来逐梦的“高精尖”人才越来越多。这背后,离不开青浦浓郁的创业氛围和极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

“我们有‘青峰’人才政策。山高人为峰,我们把我们的人才政策汇聚整合起来,产生统筹叠加的效应。取名青峰,就是希望把青浦建设成为一个人才高峰。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紧缺人才,提供安居奖励补贴政策,落实交通、就业、医疗、养老、金融、法律、培训等综合服务保障举措,吸引各类优质企业和人才汇聚新城。”

徐建说,随着华为、网易等产业项目的引进,中山医院青浦院区的开建,接下来还有复旦大学创新学院等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立项,这些项目本身就具备极强的人才集聚效应,同时也在公共治理环境上对人才产生了极强的吸引效应,“青峰”这个人才高峰应该说已经逐渐显现。

“高颜值、最江南、创新核”。打造一座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中心节点城市,吸引更多人才爱上青浦,除了交通、医疗、教育等民生配套工程的不断提档升级,营造充满“暖意、惬意、诗意”的软环境同样不容忽视。

“最近,我们提出将青浦城市建设成为‘温暖家’。通过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供给,全覆盖的幸福社区建设,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便捷通达的交通网络,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让新城宜居宜业,近悦远来。”

徐建发出邀约:“青浦未来可期,选择青浦,就是投资未来!”(字数2171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头版
    第2版:综合新闻
    第3版:科教卫新闻
    第4版:就业与保障
精准“帮扶”,让学困生成为乐学者
专家义诊送健康 真情服务暖人心
建设“智慧社区” 提升服务水平
这面锦旗请一定代为转交
青浦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再添新成员
法治宣传进校园普法教育促成长
“依水塑城”的青浦为民打造“温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