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师傅小名叫“阿小”,大前年,家人为他办“八十”大寿。那天,他一身红装,容光焕发。老领导、老专家、老同事、小徒弟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济济一堂,大家仍然“阿小”长、“阿小”短,改不了口。几位没有赶来的上海桥梁设计大师用各种方式向阿小送来了祝福。他们忘不了50年前在一条通往陈云故居的公路建设工地上,与老兄弟阿小结下的一段特殊情缘。
阿小的人生颇有传奇色彩。上世纪70年代初,石匠出身的他,从一家农桥队队长成为县筑路指挥部常务指挥长,指挥“千军万马”胜利建成了上海市郊第一条社场(公社、农场)公路,立下了里程碑式的功绩,因而“青浦阿小”名声大振,后来,他又成功指挥和参与十几条社场公路的建设。
阿小身材魁梧,家里排行老大,在他身上似乎找不到与“小”字沾边的地方,那为啥给他起了“阿小”这么一个小名?而且一直叫了50年,以至于他的真名大家反而忘了。有则“阿小学艺”的故事,从中你可以略知一二。
阿小真名“永福”,祖籍苏州枫桥,那里因盛产优质“金山石”而诞生的能工巧匠,代有名家。阿小父亲就是一个石匠高手,青浦诸多老石桥上还留着他的锤印凿痕。石匠技艺,本可父子相传。然阿小年幼时,父亲因病去世。迫于生计,15岁的阿小早早挑起了生活重担,跟着父亲的徒弟学艺。石作班里他个子最小,但是头脑机灵,手脚勤快,深得师父喜欢,称爱徒“阿小”。“阿小”小名就此得来。阿小悟性强,他在劈山剖石中认石头、辨石纹,叮叮噹噹,千锤万凿,练得一手好功夫,身体也愈发强壮。一日,师父扔给他一块奇石。阿小横看竖看,琢磨了许久,脑子里便有了构思。他找到了石头“脉络”,顺着石纹层层开凿。只见这块奇石在他手里如同捏泥,要方则方,要圆则圆。半天工夫,一块“天圆地方”构件展现在大家眼前,令人刮目叫绝。师父笑道:“阿小,你有这招独门绝技,可以独闯天下了。”
上世纪70年代初,水乡青浦要修筑一条自朱家角至金山枫泾的公路,因是上海第一条社场公路,市里十分重视,指派了上海华东设计院承担设计任务。县里特成立了筑路指挥部,委任阿小为常务指挥长。阿小带领建设者们在交通闭塞的练塘工地安营扎寨。十几位从高楼大厦里走下来的设计师边设计、边与工人师傅同吃同住同劳动,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所谓知识分子“臭老九”接受思想改造。起初,他们常常看见身强体壮的指挥长在与工人一起干活,还不停地吼着“杭育杭育”劳动号子,让人震撼而心生畏惧。而平时,指挥长待人和气,常常嘘寒问暖,十分体贴。相处时间长了,设计师们感觉眼前这位指挥长外表看似“铁打”,内里却柔软善良,很好相处。尽管工地条件差,生活艰苦,可是设计师们心情愉悦,干活也有劲头。有个与阿小年龄相仿的林工程师,更是吃苦耐劳,他白天扛石子、铲黄沙格外的卖
力,汗水常常浸湿了外衣,收工回来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到了晚上,还在灯下研习,直至深夜。为了不影响同事休息,他干脆熄灯,在被窝里打开手电筒。第二天,他又穿上这件布满盐渍的外衣往工地跑。阿小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多好的设计师啊,他们应该得到尊重,受到保护。于是阿小在一次会议上说:我们有的是民工,缺的是技术,让设计师去充当劳动力,岂不是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更是糟蹋人才?再说,他们个个人正表现好,林工程师身上这件湿漉漉的、积满盐花的劳动服,就是最好的明证。
因此,从明天起,设计师们不再参加工地劳动。一番话语,激励人心,有这么好的指挥长在撑腰,设计师们还有什么顾虑呢?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全身心投入设计工作。林工程师更是放开了手脚,开始心无旁骛地研究起外文资料,把目光瞄准了世界桥梁技术。他早已有个梦想:要在黄浦江上造一座大桥。后来,每当回忆在青浦这段经历,他深感弥足珍贵,难以忘怀。
刚开始,工地上一度也遇到了困惑,一边施工人员等着设计师尽快出图,一边有人却持有怀疑态度,提出设计师的蓝图是否可靠?故要求“工人阶级”来审图。设计是一项十分严谨的事情,它有一套严格的内部审图程序,而工地上冒出来什么“工人审图”问题以前从未遇到过,让人束手无策。阿小心想:工人的职责是按图施工,怎么能审专家的图纸,这岂不是荒唐可笑?再说,这些设计师个个是精英,应该给他们充分的信任。为了不影响工程,阿小想了个办法,工地上成立由领导、设计师、工人代表组成的“三结合领导小组”,图纸只要经领导小组签字即可使用。于是,阿小作为领导小组组长顺理成章来签发。就这样,一个棘手的难题迎刃而解了,又一次展现了他的智慧。前后三年,由阿小签发的二千多张图纸,是上海公路建设史上的一份“功绩单”,也是一份特殊的历史档案,前所未有,以后也不会再有。
工程建设在顺利推进,设计师们用智慧和心血,拿出了一张张令人满意的蓝图,他们希望不要有任何差错,更不要发生什么意外。可越担心什么,越来什么。在6号桥工地上,偏偏出了一桩安全质量事故:昨天刚刚架上去的大梁,一夜之间连同一座桥台一起倒坍了。阿小火速赶到了现场察看情况,紧接着他组织有关设计、施工人员召开现场紧急会议。如此突发事件对于技术能力超群的设计院来说也是第一次遇到,因此,设计师们心里都很紧张。阿小冷静地安抚大家的情绪,会场紧张的气氛稍稍缓和下来。当听取各方原因分析以后,阿小先作了自我检讨:“这次事故,我负全责,设计、施工都没问题,怪就怪我没有把注意要点向施工人员交待清楚,犯了一个低级错误。”接着他分析道:“错就错在施工环节没有按顺序进行,前后道工序颠倒,导致了桥台受不平衡压力而发生倾覆”。最后他要求大家认真总结,从中获得经验,避免再犯。阿小情况分析到位,善后处置果断,尤其是这种勇于独揽责任、
保护下属的领导风范和气概,令设计师们感动敬佩。后来,他们把这个施工关键点写进了操作规程,起到了警示作用。
工地上无数个日日夜夜,阿小与设计师们同心协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风雨同舟,结下了兄弟般情谊。这份清澈情谊,愈久弥香。
后来有一次,为了练西公路莲西大桥设计事宜,阿小带我一起去华东设计院。一进大门,只听有人在喊:“阿小来了,阿小来了!”,安静的设计院顿时热闹起来了,设计师们放下手中的绘图笔、计算尺,集体起立,他们用崇高的礼仪欢迎“贵客”的到来。不一会,主任、总工程师、院长全部到齐。大家阿小长阿小短的聊开了。林工程师欣喜地告诉阿小,他正忙着泖港斜拉桥的设计研究工作,为黄浦江上造桥在作技术储备。几年以后,他终于迎来了良机,成为了南浦大桥总设计师。这位当年在朱枫公路工地上穿着湿漉漉的外衣扛石子、铲黄沙的林工程师,就是上海人民家喻户晓的桥梁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元培。
一个闪亮的名字令人过目不忘,而“阿小”这个平淡无奇的小名也让人铭记。它是一个充满信赖与敬重的称呼,是一声声亲切的呼唤,即使时过半个世纪,依然会唤醒过往的记忆和曾经清澈温暖的情谊。(字数2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