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科教卫新闻
3上一版    4下一版   
2022年2月1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爱呵护 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儿科团队齐心协力医治每一个患儿


本报讯通讯员 朱菊花“用力吸……开始吹……坚持住!”在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儿科肺功能室,马彩霞副主任正全神贯注带着患儿按动作要领一步步完成肺功能检查。“每年一到冬季,哮喘等各类呼吸道疾病开始高发,我们很多儿科医护人员都主动放弃休息,全力以赴应对就诊高峰。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儿科的压力就更大了,为的是让每一位患儿都可以得到最及时的诊治。”马彩霞说。

虽然儿科疾病最常见的体表特征就是发热、咳嗽、拉肚子,但这些症状背后的病因却很复杂,涉及多个系统。儿科疾病往往起病急、变化快,患儿往往自己表述不清楚病情,加上家长焦躁不安,这些无疑都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尤其是小婴儿,更需要医生有很强的鉴别能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

2岁的患儿明明因发热伴咳嗽3天,胸片提示肺纹理增多增粗入住儿科病房。细心的马彩霞副主任查房时看到患儿趴在妈妈身上,她抱起孩子,发现患儿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呼吸急促,心率加快,查体发现患儿两肺布满细湿啰音,氧饱和度76%,血压65/35mmHg,即刻予以鼻导管吸氧,心电监护等一系列急救措施。1小时过去了,患儿呼吸仍急促,心率达155/分,吸氧后氧饱和度仅维持在85%-90%左右,复查胸片提示肺实变、查病原体为腺病毒感染。患儿家长焦急万分,不停地问:“医生,要不要转儿科医院?”马医生和患儿家长详细沟通病情,一边安抚家长极度紧张的情绪,一边亲自指挥带领医护团队开展积极救治,一直守护在患儿病床边,直至患儿病情好转,体温下降,生命体征平稳。患儿康复出院时,家长送来一面锦旗,感谢儿科医护团队的精心医治,让他们一家免于奔波。

2015年,儿科加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医疗联合体,加强与儿科医院新生儿科的业务联系。新生儿科的迅速发展,为医院产科的发展做好了后盾,促进了青浦区妇儿中心的建设。近年来,新生儿亚专科发展迅速,尤其在早产儿诊治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科室配备空氧混合仪、无创呼吸机、常频呼吸机、高频呼吸机等呼吸支持器材及暖箱、光疗箱、移动光疗灯等设备,可以满足不同层次早产儿需求。

201910月的一个下午,胎龄只有29周的欣欣因早产转入新生儿病房,因所住的病床号为6,所以医护人员亲切地称呼她为“小6”。看着出生体重只有915克的“小6”,新生儿病房所有医护人员不禁为她捏了把汗。出生体重小于1000克的新生儿,医学上称之为超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不高的同时临床也易发生多系统功能障碍。“小6”能顺利度过生存的第一大关吗?她看起来是如此袖珍,而且哭声微弱。在与家属详细沟通后,“小6”爸爸红着双眼说:“医生,无论结果怎样,请你们都要救救这个孩子。”同时,他对贾西燕副主任医师团队表示充分信任。

科室所有医护围着孩子忙碌起来,气管插管、辐射台保暖、心电监护、血氧监护、气管内灌注肺表面活性物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一系列抢救措施接连开展。“小6”顺利地闯过了呼吸关,让新生儿病房所有医护都为之欢喜。救治过程中,“小6”曾几度出现呼吸暂停,出现鼻饲喂养困难,出现不明原因的心率增快,出现贫血黄疸,但每一次,都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化险为夷。2020年的元旦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下,“小6”体重已达2065克!“感谢新生儿医护团队,让孩子重获新生。”出院时,“小6”爸爸妈妈激动地说。

虽然门急诊工作量逐年攀升,儿科医生一直都是克服个人困难,舍小家为大家,但这些丝毫不影响儿科团队对于科研工作的热情。字数1370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头版
    第2版:综合新闻
    第3版:科教卫新闻
    第4版:淀山湖畔
勇当离新冠病毒最近的“神捕手”
让孩子感受他乡浓浓年味
不断健全“双创”平台扶持机制
用爱呵护 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文化赋能 助力“双减”
“小馆长”推广社区阅读
朱家角增设临时核酸检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