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虎妈”以严格的教育方法将几个孩子纷纷送入名校的事迹流传,家长们心中的向往被激发。因而有人提出“慈母多败儿”“严师出高徒”,认为严格的教育有助于孩子成才成人。然而真的是这样吗?“严格的管教”与孩子的成长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严”的概念。通常我们将“严”理解为不纵容、不溺爱。有些家长会给孩子树立一些规矩,如一天看半个小时电视,晚上八点上床睡觉等。这种规则有利于孩子养成规律的生活状态、习惯于遵守规则。在学习上,明确了时间、内容、成果的规定或要求,也确实能帮助人进步,这点不论对于孩子还是成人来说都一样。
然而,“严格”的概念在一些家长那里被曲解化了,有人觉得“严”就是孩子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条件听从父母的话。这种观念源于父权思想。这就导致师长立下一些实际上完全不必要的规矩,仅仅是为了体现自己作为长辈的权利,甚至有时为了测试权利,临时打破已制定的规则,强求孩子服从。这种“严格”仅仅出于师长自己内心对于身为师长特权的痴迷,对于孩子的成长毫无帮助。这种“随意的严格”导致孩子的迷惑,长久以往,将会养成无条件、不加思考的服从惯性。
有的家长将亲密关系作为“严格”的筹码,这无可置疑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达不到要求就得不到爱”的规矩否认了孩子对于自身本身值得被爱的认识,进而扭曲了他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认识的进程。“自己只有不断努力才值得被爱,不然就没有价值。”在如此灌输自卑的“严格”下成长,连作为人的本质的价值都被否认,又何谈成才?
类似的,只强调规则意识,进而忽视了对道德问题的阐释的“严格”也是一种误区。“因为做错了会被惩罚,所以不能做错,尽管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做错。”这种“缺乏人情味的严格”是“现代的铁笼”在家庭中的缩影。由于师长自己的价值立场还未明确,因而逃避复杂的道德价值教育,用机械的、工具理性的方式试图使孩子成为“正确”的人。但当外在的枷锁解开,心中没有道德之锁的人,又会怎么做呢?
最具迷惑性的严格之一是将孩子长期的发展做好明确的安排计划。这种“循循诱导的严格”一开始似乎有所成效,但它过于理想化,以至于忽视了孩子的自由选择。
其实,真正能帮助孩子成为完整、完善的人的“严格”,首先应该是师长对自己的严格。孩子见的最多、最可能模仿的,不是电视剧或小说中的情节,而是身边长辈的一举一动。当师长能坚守立场,以身作则,孩子才能明了规矩的效力。其次,应施以“教育”而非“管教”,明确为什么不能做一些事,是为了自己好,或是为了他人?当孩子建立起基本的道德观与价值观,“严格”的理由对其而言也就更能理解和接受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情感的联系。“慈母”与“严师”并不冲突,充足的亲密关系使孩子具备良好的同理、共情能力,“自己值得被爱”的信念给其以情感上的安全感、承受能力和自信。
“美好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去治愈。”作为师长,应认清“有利的严格”和“有害的严格”间的区别,同时给孩子以充分的价值与情感的教育,“慈”“严”并施,才能培养出完整真实的人。(指导老师:倪海霞)(字数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