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夏季,苏州吴江—上海青浦两地作协举行文化交流活动。活动“菜单”上有一项是参观垂虹桥,特别引起我的兴趣。垂虹桥被誉为“江南第一长桥”,也是全国名桥之一。以前我曾考察过全国许多名桥,如陕西蓝田的灞桥、贵州的葛镜桥、湖南的凤凰桥、山西的鱼沼飞梁、北京的卢沟桥、浙江的绍兴八字桥等,而与青浦邻近的吴江垂虹桥却反而没去看过。我想,趁这次难得的青吴两地文化交流活动,前去看看,饱饱眼福,以了却我的一个心愿。
震泽是一个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镇。因为它的名字里有个“泽”,还有吴江的另一个古镇盛泽也有“泽”,作为一个青浦金泽人,我感觉十分亲切。事实上也是三泽之地,一衣带水,习俗相近,文化相通。我以前曾有几次到过这里看桥,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因青浦筑路造桥大军支援修建318国道吴江段,我和施工队项目经理曾往水运便捷的震泽租借沙石料堆场,时值夏季,震泽水务单位负责人及时帮助我们解决了燃眉之急,工地上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场景。这还不算,热情的震泽朋友还专程陪着我们观赏了附近几个古镇上的桥,一路上还跟我们讲着这些古桥动人的传说,他们讲得很认真,看得出来他们对家乡古桥怀有深深的敬畏。正是这样难得的机会,让我与吴江古桥走得更近一步。
吴江,是水的国度,也是桥的世界。震泽古桥虽然只是吴江古桥的一小部分,然而这些古桥同样是桥中翘楚,极具特色。禹迹桥,是一座单孔拱桥,横跨于古頔塘之上,高高屹立,气势非凡。这座桥是当地人士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而建。桥名里的“禹”,即是传说中的大禹。震泽是太湖的古称,相传大禹治水足迹遍及神州大地,后来他来到太湖,治理了水患。古籍中也有“三江既入,震泽底定”的记载。震泽镇以太湖古称为名,因此镇上有许多有关大禹遗迹和纪念性的地名景物。观赏一座名桥,不仅要看它的造型,还要注意桥的立碑、雕刻和桥上的对联。此桥有两副完整的对联,不仅书法遒劲,而且刻技精湛。其一侧对联:“善政惟因,不易大名仍禹迹;隆时特起,重恢古制值尧巡。”另一侧:“市近湖漘,骈肩无俟临流唤;地当浙委,绣壤应多题柱才。”一般对联写景、写史实、说道理,让人遐想无穷。而好的对联更是有境界的。此联分别点明地理环境和桥名禹迹的原委。进而又说,这里地理环境何等优越,理应涌现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所谓“物华天宝日,人杰地灵时。”桥东原有一分水墩,墩上建有文昌阁,而今文昌阁早已不复存在,但震泽宝地依然文运昌盛,镇上莘莘学子纷纷金榜题名,人才辈出。这种历史文化渊源似乎根深蒂固。
禹迹桥西北侧,有一座建于南宋咸淳中的慈云寺塔。传说孙权夫人回不得蜀国,日夜思念刘备,于是在震泽建造宝塔,登塔遥望,寄托思夫之情,故当地人俗称“望夫塔”。拱形落虹,塔影横斜,桥塔相伴,互相映照,构成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观。
思范桥,坐落在震泽镇西,与形制相同的禹迹桥遥遥相对,互相媲美,是一座富有传奇色彩的桥。相传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退隐地处“越尾吴头”的震泽,后来携西施泛舟五湖,不知所终。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便建思范桥。桥东向一副对联是:“禹迹媲宏模,望里东西双月影;蠡村怀故宅,泛来南北五湖船。”联中的下联,表达的就是这种怀古之意。桥西一副对联是:“苕水源来,阅尽兰桡桂楫;荻塘波泛,平分越尾吴头。”吴江北接苏州,南近杭州,东邻青浦,西濒太湖,地处“吴头越尾”,其下联清楚点明了震泽所处地理位置。如今在318国道青浦吴江交界处的长三角地理原点,还立着这么一座“吴根越角”牌坊。
震泽上游的盛泽,其古桥也多,煞是好看。镇上的如意桥、里仁桥、太平桥等,与金泽的如意桥、里仁桥、太平桥同名,而且造型结构神肖酷似,如同一辙。还有一座中和桥,与朱家角中和桥同名。桥之中孔架设石梁,梁下有托木,左右两个桥台各开了一个泄水孔,其结构与朱家角中和桥一模一样。不同之处是前者的泄水孔为拱形,后者则是方形。相比之下,前者像是一对明亮的眼睛,而且拱孔上方还刻有“月波”“川媚”“挹秀”“梯云”富有诗意的楣额,独具一格。欣赏赞叹之余,你是否发现吴江的桥与青浦的桥如此相似。其实,青吴两地的桥本来就属同宗同源,一脉相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吴江之行,只是留下了一个小小的遗憾——没有看到垂虹桥。吴江文友说,现在我们之间越来越近越来越方便了,你们随便啥辰光来都可以啊。一晃两年了,转眼又是一个夏季,正是看桥好时机,我们是不是又该出发了?(字数1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