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淀山湖畔
3上一版    4下一版   
2024年2月2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水桥头
赵春华

水桥头,流转的是一帧帧乡村平实又热闹又多彩的生活图象,寂静时,有流水轻漾,却被河中的鸭子的“呷呷”声划破了,或者被一叶经过的小划子船的木桨挑碎了……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好,村前宅后多河流。而当地的居民汲水、洗漱等都要在屋后或宅前排水桥。这桥不是沟通江河两岸之桥,而是乡人从岸边进入江边方便用水而建,一般是用石板铺就的台阶,也有用厚实的木板铺成,木水桥很是少见的。

我家屋后临河,河岸上有竹园,打开东门,沿竹园边小徑行十数步,便是一副石板铺就的水桥。

清晨,尚在梦乡里或者刚醒来,就听见脚步声、咳嗽声响到水桥头,捣衣声、刷马桶声搅碎了晨的宁静。穿衣起床,睡眼惺忪,朝霞爬起来了,染红了东窗口!乡村热热闹闹的一天便拉开了帷幕。

有好多次,我看见门前家的阿进哥,手里提着一串鱼上水桥杀鱼,那是他一个早晨的鱼获。他捕鱼用鱼叉,守在岸上,静静地守着,直到有黑鱼王露出水面甚至还在水下只见其一点黑影,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轻轻松松捕到了黑鱼王。有时背着罩笼,趁春天鱼儿在水草畔交尾时,用罩笼捕鱼,终有收获。我还小,也不会捉鱼,看到他经过我家上水桥杀鱼,羡慕极了。

那时河水还是清爽的,小鱼儿特别是那些柳叶般瘦长的川条鱼游来游去,历历在目。所以,几乎家家都是在水桥上淘米,洗菜。也有讲究的,在家东头挖一口井,用井水淘米洗菜的。汰衣裳也多在水桥上,木棰子捣衣,捣衣声传得很远,诗文里用词斯文,唤作“浣纱”,村妇也成了浣纱女了!

水桥头常常会演绎生活与家庭的悲喜剧。我村上有一个嫂子,因为家庭矛盾,闹得鸡犬不宁,后来干脆从水桥头走到河里,作投河状,却在齐腰深的水中定定站着,哭喊着“我没法活了,我没法活了……”,等着乡邻把她拉上岸。这明显是以要投河来威胁家人。东村一个长得很漂亮的中年妇女,上水桥时不幸羊癫疯犯了,一头扎进河里,没有旁人看见,结果一命呜乎了。

喜剧也有啊。有女嫁到20多里远的地方,嫁妆很多,陆地上搬过去是不可能的,于是从水路走,喜事呀,那高高叠起的被子呀,还有梳妆台、五斗橱、红漆马桶等等都贴了红纸,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和氛围。那嫁妆船就有几个人从水桥边摇着橹出发了。

水桥头最热闹的时候是夏天的傍晚,太阳还没落山,红红的,挂在西天,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来到水桥上,洗洗劳动的工具,撩起水洗去劳作的汗水,会游泳的干脆一个猛子扎到河当中,狗刨式的泳姿蹬起了水浪,“扑通扑通”的声音响彻水桥石周围……我成人后在县城里工作,早出晚归,骑自行车上班。天大热时,我早上从水桥石上下水,游一会泳,上班去。而傍晚刚到家,停好自行车,又到水桥头去游泳了。一天两次,我记得很清楚的。

在水桥石畔,我们将两片瓦片一合,捉到过塘鳢鱼。据说,这种鱼对水质要求很高。现在,市面上几乎看不到它的踪影了!

那时我不会捕鱼,指不会钓鱼,不会戳鱼,不会罩鱼。但在水桥头用瓦片捉到过塘鳢鱼,还有在水桥石上摸螺蛳,一摸一大把,只只好,因此对水桥印象更深了。

而今,乡村多用上自来水了,水桥犹存,作用甚微,却像一页翻也翻不动的画面,烙在我记忆的册页上。字数1244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1版:头版
    第2版:综合新闻
    第3版:经济新闻
    第4版:淀山湖畔
夏季到吴江来看桥
水桥头
春游三题
淀山湖畔
永远的万寿塔
清水赋
雪落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