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人民性,从根本上是指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文化为了人民大众,文化服务于人民是陈云文化思想的核心理念。
要始终把为人民服务放在文化事业发展的首要位置。这主要体现在陈云对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关怀上。陈云在指导评弹工作的时候说:“我们要从党和国家的立场上来看向题。评弹艺人及其事业都是属于人民的。要从全局出发,防止本位主义。”他鲜明地提出:“文艺是意识形态的东西,要为经济基础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实际工作中,陈云要求文化工作者要到最底层的农村为大家服务。陈云指出:“农村人口多,去演出非常必要。演出要城镇加农村。”
要不断推进文艺和文化事业的大众化。也就是要坚持向人民学习,学会“懂得大众的心理”,争取到更多的读者和观众。在对评弹艺术规律的深刻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陈云强调一切要从人民大众的利益出发,评弹演出要考虑观众的反应,演员“要懂得听众的心理”。这实际上是陈云经常考虑群众对艺术欣赏的心理、需要和爱好,较好地解决了文艺的政治内容和文化娱乐的关系问题,体现了陈云文化思想中一贯重视群众的爱好、群众的趣味、群众的意愿的群众观点。
要积极发挥文化教育人民的功能。陈云强调文化不仅具有娱乐功能,还应该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要培养积极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荣誉感。陈云要求评弹要“结合新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能否正确引导大众、教育人民,是陈云对文化的评判标准。陈云强调衡量文艺作品的好坏还是要“从能否教育人民、对大多数人是否有好处来考虑”。1985年4月24日,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闭幕,陈云在致大会的贺信中专门指出,文艺工作者“肩负着教育群众、特别是教育青年的责任”,勉励大家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出人、出书、走正路”。
要坚持文化表现人民的正确方向。尤其是针对传统文化如何吸引青年的问题,陈云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例如,评弹是苏州地区的传统艺术,但由于是苏州话的原因,很难向更大范围推广。1981年,陈云提出:“不要让青年就评弹,而要让评弹就青年。”这实际上就为传统艺术的创新开辟了一个思路。1984年2月,陈云同曲艺界著名人士共度春节时再次强调“曲艺一定要适应时代和群众的需要”。在整理古籍的工作中,也遇到古籍的语言形式与大众阅读习惯的冲突。针对这个矛盾,陈云对古籍工作者特别提出,为了能让更多的人读懂,仅作标点、注释、校勘、训诂还不够,要有今译,只有这样才能使多数能读报纸的人看懂。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事业发展必须首先要明确的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基层这片广阔天地和丰沃土壤,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自觉扎根基层,不断丰富文化载体,让基层百姓乐有所依。让文化走进百姓、扎根群众。要多方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阵地,举办百姓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真正发挥文化启迪心灵、滋养精神的作用。(字数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