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袁丹凤
在徐泾镇仁恒西郊社区的“幸福客厅”里,77岁的潘宪生精神饱满,宣讲理论时声音洪亮,激情洋溢;台下居民认真听讲,频频点头。这间客厅不仅是一个聚会场所,更是仁恒西郊社区探索“幸福合伙人”机制下社区治理新模式的生动缩影。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在幸福社区建设过程中,仁恒西郊居委会发掘了社区内老党员这一宝贵资源。以潘宪生、戴金龙等老党员为核心的“仁恒小讲堂”应运而生。《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民法典陪生活同行》《中国经济强大韧性坚定我们前行信心》……“仁恒小讲堂”将党的创新理论与社区生活紧密相连,让“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如春风化雨,悄然凝聚起社区人心,成为激活社区治理内生动力的关键引擎。潘宪生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作为主讲人,我先后宣讲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经济、人工智能时代等内容。我们将所学所思与各自工作、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凝聚思想共识。”作为青浦区“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成员、徐泾镇“泾彩宣讲”团讲师,潘宪生活跃在徐泾各个社区,为居民带来精彩的红色课程,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社区治理,文化是纽带。仁恒西郊社区居民自发组建了太极拳、舞蹈、民乐、合唱、书法等多支文艺队伍,他们不仅是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生力军,更是社区精心培育的“幸福合伙人”。
书法组组长桂孝良高兴地表示:“书法组成立两年来,已有成员20余人。每月举办艺术园地,不管是热爱书法还是绘画,大家聚在一起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这是我们的精神家园!”组员张雷则感慨:“居委搭建平台,邻里交流学习,分享快乐,这就是我们向往的社区生活。”社区巧妙地将这些文艺力量引入“幸福客厅”,组织开展辞旧迎新、我心向党、舞动人生等主题文化活动,这也成为了社区睦邻关系的“黏合剂”。
值得一提的是,队员平均年龄70岁的仁恒民乐队,在高春利队长的带领下,目前已融合了二胡、中阮、扬琴、笛子等多类乐器,不仅活跃于社区舞台,更频频亮相各类赛事。高春利笑言:“大家在一起心情愉快,凝聚力强,乐队发展非常稳定。”这支银发乐队,用悠扬的旋律奏响了社区生活的和谐乐章。
社区治理,服务是根本。仁恒西郊与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热心个人等多元主体建立起“幸福合伙人”关系。如:积极引入德达医院、医大医院、北大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专业医疗资源,建立“幸福合伙人”机制,将家庭医生签约、健康咨询、便民医疗等专业守护送到居民身边。
仁恒西郊居委会主任陈珍珍说:“我们每个月都会组织开展便民服务市集,将更多的社会‘幸福合伙人’资源导入进来,如公益理发、便民医疗、爱心义卖等,这些市集商家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以社区公益的形式提供各类服务。”从水培花卉、茶艺培训、纸杯蛋糕烘焙的休闲雅趣,到3D打印的科普探秘,再到金融知识普及、电信宽带办理的便民服务,丰富的活动内容精准对接居民多元需求。与此同时,社区居委下设政策咨询、服务老龄等工作小组,于幸福社区开放时间内为居民提供服务,共同编织起一张细致入微的社区服务网络。
以党建为引领,以“幸福合伙人”机制为枢纽,撬动社区内外多元主体的资源与热情。仁恒西郊居委会在幸福社区建设工作中,积极探索“平台搭建”与“资源连接”,并引导居民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共创者”。潘宪生的党课、桂孝良的墨香、高春利的乐章、医疗团队的守护以及居民自发的义卖与市集,共同构成了社区自治的活力图谱。当社区治理的“独角戏”变成居民、社会组织共谱的“交响曲”,幸福社区的温度与活力可感可及。(字数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