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袁丹凤
最近这段时间,徐泾镇尚泰路社区的厉顺华和退休干部孙永明正忙着“备课”,认真梳理查阅档案、采访相关人物,策划制作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视频和课件。他说:“作为‘寻根讲堂’主讲人,希望通过丰富的文史资料,讲好家乡历史。”
在徐泾镇,活跃着一支特别的队伍:他们平均年逾古稀,却迸发着不输青年的热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却共同扎根于乡土文化传播的沃土。作为徐泾镇“寻根讲堂”基层理论宣讲品牌的中坚力量,以沈明义、孙永明、厉顺华、潘宪生、赵生培、王兆昌等为代表的主讲人,六年如一日,将乡土教育、红色传承与理论宣讲熔铸为时代的强音。
乡土根脉:社会变迁的深情诉说
乡土记忆,是“寻根讲堂”最温润的底色。讲师们以独特视角,将徐泾的“烟火气”与历史感娓娓道来。主讲人孙永明凭借“故事多、俗语多、传统文化多”的宣讲风格独树一帜,他的讲课《舌尖上的徐泾》独辟蹊径,以徐泾传统美食汤炒、稻稞圆团、咸鲜粥为引,串起徐泾饮食文化背后的岁月流转与社会变迁;而作为“老蟠龙人”,由他提炼的《数说蟠龙》,10个数字精准囊括蟠龙古镇的10种文化精髓,将水乡文脉浓缩于方寸讲台。“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教师,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爱’,爱党爱国家,爱社会爱人民,这种爱就是我的动力。”多年来,同样用徐泾方言讲述徐泾故事的还有退休老教师沈明义,《徐泾的百年第一》从“医、食、住、行、教”5个方面讲述徐泾的飞速发展。经过1年多实地调查研究而梳理形成的《徐泾地名志》更是讲述了徐泾村庄、河流、道路的人文历史和红色印记。
这些“老法师”的宣讲既有历史的厚度,也有理论的深度,更有现实的温度。今年,孙永明最新创作的《进博之城——徐泾之歌》因为词作贴合徐泾实际在讲师群里引发热议,厉顺华运用AI技术为这一创作寻觅旋律探索,擅长音乐的赵生培也在作曲方面给出优化意见,此时众人智慧的碰撞,正如讲师团日常对宣讲课件的斟字酌句,目的只为更好地讲好徐泾故事。
红色传承:革命热土的信仰接力
红色基因的赓续,是“寻根讲堂”最鲜亮的旗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懂中国经济》《迎接数字时代人工智能的到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今年来,区镇两级宣讲骨干潘宪生活跃于各社区,巧妙地将党的创新理论、国家大政方针与社区生活场景无缝对接,社区居民可通过青浦徐泾 《面对面》 群众性政治思想学习平台“约课”,宣讲形式融合课件讲解和现场互动等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从“纸面上”走向“心窝里”。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主讲人王兆昌,《扑克牌与红色基因》用扑克牌上的红色党建内容生动讲述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和历史选择;《邮票里的红色精神》,则通过“以物说事、借物说理”,让一枚枚承载时代印记的邮票成为他解读百年党史的独特密码;厉顺华则以《吃水不忘挖井人,瑞金回来说瑞金》为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制作的短视频,生动直观地展现了瑞金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和历史背景。
讲好地方的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部分。近期,孙永明与厉顺华这对“金牌搭档”,联手策划制作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短视频与“不忘家乡历史”课件,通过深挖本土红色资源,用真情实感激活历史记忆。“前期查阅了图书馆资料,也做了很多人物专访,梳理了大量的图文史实资料,我们运用AI技术进行场景渲染,丰富短视频的画面内容,文案和旁白设计了普通话和徐泾方言两个版本,最新制作的短视频是关于青东大屠杀时被日军抓去,用刺刀连戳12刀,死里逃生的幸存者——林顺余的故事。”今年73岁的退休教师厉顺华,擅长视频拍摄和制作,他紧跟时代潮流自学AI技术,并运用到“寻根讲堂”宣讲课件中,一部部红色革命微视频在朋友圈“走红”。
宣讲矩阵:创新理论的润物无声
6年深耕,“寻根讲堂”从单一课堂发展为融汇“舞台大课堂”“线上微课堂”“理论宣讲研学基地”“全民开放麦”的立体矩阵。比如“舞台大课堂”的声乐课堂,由主讲人赵生培作词作曲的《我的新徐泾》,生动反映了市政动迁“新徐泾人”眼中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以及当下幸福生活体验;“线上微课堂”徐泾半月谈,主讲人沈明义用徐泾方言讲党的政策理论,让党的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全民开放麦”更是以“大主题、小规模、高频率、多人员”为特色,真正让居民站上“C位”。“我眼中的活力徐泾”“安全出行”“传统文化”等不同专题,让理论宣讲在群众互动中焕发出蓬勃生命力。从乡土根脉的深情守护,到红色基因的澎湃传承,再到创新理论的润物无声,这些银发讲师们,以知识为炬、以情怀为帆,照亮了一条条通往历史深处与时代前沿的思想航道。(字数1837)